头像

朱坤 讲师

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

个人资料

  • 直属机构: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性别:
  • 电子邮箱:zk071@suda.edu.cn
  • 专业技术职务:
  • 办公地址:苏州大学未来校区
  •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 通讯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久泳西路1号
  •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 邮编:215222
  •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 传真:

教育经历

教育经历:
  • 博士,2019.09-2023.06,同济大学,工学博士,能源与环保

工作经历

工作经历:
  • 2023.07-至今,苏州大学,教学科研岗,讲师

个人简历

个人简介:

  朱坤,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现已加入智能感知技术研究院。研究方向为智能MEMS器件与系统、柔性传感器件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已在Adv. Funct. Mater.,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Adv. Electron. Mater., J. Eur. Ceram. Soc., J. Mater. Chem. C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公开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一作文章1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家级别国家奖学金荣誉证书,市级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证书,参加多次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和墙报展,获得第十八届全国电介质物理、材料与应用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届全国电子元件与材料学术大会优秀墙报奖等荣誉。


本团队致力于智能MEMS传感器及其信息信号感知、处理及控制方向研究,研究经费充足,欢迎机械电子、人工智能、计算机专业、物理化学相关基础或背景的学生加入本团队!

欢迎联系:zk071@suda.edu.cn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1. 铁电物理微纳光-机-电器件

  基于新型功能材料和微纳米技术,研制微机电传感/执行/能源器件与系统,解决强辐照、高冲击、大应变等极端环境下的信息获取、存储和传输难题,为深空探测、信息对抗、可穿戴电子和能源自供给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 智能感知微系统技术及应用

  利用网络自组织、边云协同和数据挖掘等技术。解决多平台、多模态、多场景下目标识别与认知增强难题,实现空---人一体化信息智能感知与处理,为ZC态势感知,JJ区无人ZS、人体运动数字化提供关健技术。


团队坚守专业高效协同精进担当作为行稳致远的发展理念,提高原始创新和工程服务能力,推动GF科技创新发展,为我国GF技术现代化贡献力量。


开授课程

开授课程:
  • 1、嵌入式系统设计
  • 2、工程测试技术
  • 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课程教学:

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
  • 1、柔性共形曲面结构力-声-电耦合增强微应变敏感机理研究,-2027,2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苏州大学,参与
  • 2、基于高精度定位技术的足球运动评价系统,-2025,2023,横向,苏州大学,参与
  • 3、麦克风阵列信号同步随机共振目标探测与多维稀疏约束定位方法研究,-2026,2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苏州大学,参与
  • 4、铁电微纳超结构电—声—光耦合机理及太赫兹响应方法研究,-2027,2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苏州大学,课题负责人
  • 5、第76批博士后面上项目,主持

论文

论文:
  • 1、Morphotropic relaxor boundary construction highly boosts the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of Bi-based lead-free thin film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SCI,2022.03,Kun Zhu,Tongji University,Jiwei Zhai,Tongji University
  • 2、Polarization Rotation Control Domain Dynamic Response Modulates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of Lead-Free Thin Films,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SCI,2022.07,Kun Zhu,Tongji Univeristy,Jiwei Zhai,Tongji University
  • 3、Construction of multi-domain coexistence enhanced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of Bi0.5Na0.5TiO3-based thin films,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SCI,2021.05,Kun Zhu,Tongji University,Jiwei Zhai,Tongji University
  • 4、Multi-domain BNiT modification enhanced the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of BNT-based lead-free thin film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SCI,2020.11,Kun Zhu,Tongji University,Jiwei Zhai,Tongji University
  • 5、A novel copper-bridged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porphyrin nanocomposite with dramatically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generation,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SCI,202.10,Kun Zhu,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iangqing Li,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6、Novel and highly active potassium niobate-based photocatalyst for dramatically enhanced hydrogen production,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SCI,2018.05,Kun Zhu,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iangqing Li,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7、2D Fillers Highly Boost the Discharge Energy Density of Polymer-Based Nanocomposites with Trilayered Architectur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CI,2021.11,Hairui Bai,Tongji University,Kun Zhu,Jiwei Zhai,Tongji University
  • 8、The study of a novel cobalt-implanted pyridylporphyrin/graphene oxide nanohybrid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and its electron transfer mechanism,Nanoscale,SCI,2018.10,Kun Zhu,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iangqing Li,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9、Dramatically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over pompoms-like cadmium molybdate nano-micro hybrids modulated by copper 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SCI,2019.07,Kun Zhu,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iangqing Li,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10、Assembly of potassium niobate nanosheets/silver oxide composite films with good SERS performance towards crystal violet detection,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SCI,2018.11,Kun Zhu,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iangqing Li,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科技成果

软件著作 软件著作: 专利 专利:
  • 1、已授权2项国家发明专利
  • 2、一种实现生态家居电器控制的智能手套及生态家居电器控制方法,202410686421.8,苏州大学,朱坤、袁帅、兰志强、王洁,实用新型,已受理
  • 3、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优化的小孔成像系统及方法,202410734944.5,苏州大学,王洁、金毅阳、朱坤、兰志强,实用新型,已受理
  • 4、一种实现颜色和材质识别的智能触感手套,202410765567.1,苏州大学,王洁、张昊、朱坤、兰志强,实用新型,已受理
  • 5、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筛选旅游地理信息,202410898558.X,苏州大学,兰志强、刘亦君、王洁、朱坤,实用新型,已受理
  • 6、一种桥式悬浮膜红外光源芯片及其制备方法、红外光源及其组装方法,202510863079.9,苏州大学,朱坤、李睿劼、兰志强、王洁、王艳杰,发明

荣誉及奖励

荣誉及奖励: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本团队致力于智能MEMS传感器及其信息信号感知、处理及控制方向研究,研究经费充足,欢迎机械电子、人工智能、计算机专业、物理化学相关基础或背景的学生加入本团队!

欢迎联系:zk071@suda.edu.cn


智能感知技术研究院依托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同期成立,团队现有研究人员20余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ZQ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青年长江学者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

团队长期致力于支持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国民经济发展,专注于深空探测、载人航天、海底观测以及近地空间飞行器等领域。研究院围绕感----控全链条,开展在极端环境和强耦合干扰条件下的信息感知、测量及其处理与控制研究,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X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已形成智能MEMS器件及其信息处理与测控系统研发与工程转化能力,研究成果服务于智慧矿山、智能装备、半导体、通用航空等重要领域。

已形成以下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微电机系统(MEMS)器件与系统、多维信息感知与处理技术、测控技术及其集成应用。团队坚守专业高效、协同精进、担当作为、行稳致远的发展理念,提高原始创新和工程服务能力,推动GF科技创新发展,为我国GF技术现代化贡献力量。团队长期同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洋理工等高校、苏州高新技术产业、航天研究院等多家企业和研究院有亲密合作,完成成果转化超过千



招生信息1: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电子邮箱:zk071@suda.edu.cn

办公地址:苏州大学未来校区

联系电话:

1412 访问

相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