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娥

发布时间:2021-08-22浏览次数:857

孙玉娥,女,1983年生,博士,教授。IEEE, ACM, CCF(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2011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方向,获工学博士学位,曾获得中科院院长奖2020年8月晋升教授。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了智能交通大数据,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交通及网络流量统计(Traffic Measurement), 隐私保护(Privacy Preserving)群智感知(Crowd Sensing)等。

目前一作或通讯作者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计算机网络排名第一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篇,中国计算机学会认定的计算机网络领域3个CCF A类顶级期刊,影响因子4.474)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中科院一区期刊,影响因子9.515,物联网领域顶级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中国计算机学会认定的并行分布式计算领域CCF A类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中科院一区期刊, 影响因子7.377)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CCF C, 普适计算领域知名期刊),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清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IEEE INFOCOM 2020 (CCF A类顶级会议)IEEE INFOCOM 2018 (CCF A类顶级会议)IEEE ICDCS 2017 (并行分布式计算领域顶级会议, CCF B), ACM MobiHoc 2013 (无线移动计算领域顶级会议, CCF B, 当年录用率仅为17.9%), IEEE WCNC 2017,2018 (CCF C,无线通信领域知名国际会议), IEEE IJCNN 2019 (CCF C,人工智能领域知名国际会议), IEEE UIC 2019 (CCF C,普适计算领域知名国际会议), IEEE ICTAI 2019 (CCF C,人工智能领域知名国际会议)ICA3PP 2015 (CCF C,并行分布式领域知名国际会议),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机械工程学报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期刊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 

长期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等顶级期刊特邀审稿人。2016年,作为TPC Co-Chair共同主持了ACM MobiHoc 2016(无线通信网络领域顶级会议)下设的第三届移动感知计算及通信专题讨论会 (MobiHoc-MSCC 2016)。同时受邀担任计算机通信网络领域知名国际会议Globecom 2017,MASS 2017程序委员会成员 (PC member)。

在国际合作方面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US News 2019全美前35名)Prof. Shigang Chen (IEEE Fellow, 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IEEE ComSoc Distinguished Lecturer), 德克萨斯大学(UT Dallas) Shaojie Tang老师长期保持实质性合作关系,并合作发表多篇论文。本人于2019.01~2020.01期间得到美国校方经费资助在佛罗里达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正在(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9批面上资助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1项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1项,网络与信息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广东省普及型高性能计算机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此外,作为主要参与人(排名第2)参加了3项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

在获奖方面,本人曾获得中科院院长奖,指导研究生获得IEEE MSN 2018(通讯作者,CCF C类会议)大会最佳论文奖励(best paper award)IEEE Bigcom 2018(通讯作者)大会最佳学生论文奖励(best student paper award)Bigcom 2016大会唯一最佳论文奖,2014-2015年度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