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发布时间:2025-09-20浏览次数:3355

    杨帆男,汉族,1990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盐城人,教育学博士。2018年参加工作,现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领域为基础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学系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苏州大学优秀青年学者,兼任苏州市教育改革咨询专家组成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教育学会新教育分会秘书长。

    主要研究问题有: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家校合作与学生学业表现评价、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统整与改革(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地理教育、科学教育)。在心理学领域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心理学、青少年阅读能力提升等研究。曾参与制定《江苏省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办法》《江苏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手册》《安徽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评估》等政策文件。承担苏州市教育系统“姑苏人才”项目评选、苏州市名教师名校长评选等教师评价工作。承担《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专题》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至今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心理科学》《教育学报》《课程·教材·教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全球教育展望》《中国教育学刊》《中国电化教育》《人民教育》以及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Current Psychology、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等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应用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两篇决策咨询报告得到正国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教师有组织科研的内生动力及其激励机制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虚拟学术社区中教师知识分享的形成机制、创新绩效与优化路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分类与整合:我国义务教育教师聘任政策的实施效应及其优化路径研究》以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及教育行政部门等单位委托项目三十余项。系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承担江苏省教育厅、苏州市教育局等部门的决策咨询工作二十多次,为字节跳动、华为等公司教育产品部门提供研发评估。指导研究生5人获国家奖学金,指导本科生主持李政道秦惠䇹夫妇资助的䇹政基金项目、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科研重大重点项目等,是苏州大学优秀实习指导老师、苏州大学优秀社团指导老师、苏州大学招生宣传先进个人、苏州大学五四青年奖“向上向善好青年”。

   团队为每位研究生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实践机会,每位研究生都可以通过三年的团队学习提高专业本领并获得自我满意的发展。2026年,团队计划招收教育学硕士2人、心理学硕士2人。优先招收有志于从事高校教研工作、高校行政管理、或在中小学校工作的同学,不招收同等学力硕士。

   团队成员情况请见:http://xjyyjy.jyxy.suda.edu.cn/。

期待你:

第一,专业基础扎实。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或师范类专业的学习背景,能够胜任社会调查、数据分析、文献整理等学习任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和兴趣;

第二,创新素养较高。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乐于从日常教育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致力于用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本领回馈社会、建设国家、造福人类;

第三,心地善良纯净。诚实守信,有独立的思想,能够理性中立地看待问题,能够怀揣善意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世界;

第四,自律严谨务实。做事有计划性、前瞻性,吃苦耐劳,执行力强,追求卓越,对人生有明确的目标并愿意为之投入时间与精力;关注现实生活,参与调研教育局、中小学校等单位。

第五,与团队相匹配。近两年的研究围绕“如何提升我国青少年的阅读能力、科学素养”“如何构建中小学教师科研合作”“如何改善教师生存状态、激发教师发展动力”等问题展开,希望你对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感兴趣。当然,欢迎你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

如果你符合以上描述,欢迎通过邮箱(yangf@suda.edu.cn)咨询。

团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情况:

在读学生

     曾凡杰  2025级博士研究生(高等教育学),本硕毕业于西交利物浦大学

     张锦航  2025级博士研究生(高等教育学),

     刘雨硕  2024级博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本硕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王鹏飞  2022级博士研究生(教师教育研究),本硕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博士期间发表CSSCI论文3篇

     管  童  2021级博士研究生(教师教育研究),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期间获朱敬文奖学金,发表CSSCI论文6篇

     周  舟  2025级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

     王文阅  2025级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

     黄  湘  2024级硕士研究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冯薇静  2024级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

     高玉彤  2024级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国家级大创项目主持人(结题优秀)

     李  松  2024级硕士研究生(应用心理学)

     何雨璇  2023级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获2024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3-2024学年轨道交通专项奖学金

     王曹仡超 2023级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现任苏州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兼职),曾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

     徐  睿  2023级硕士研究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现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会文体部部长

     已毕业全日制研究生

     陈昊璇  2022级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获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3-2024学年轨道交通专项奖学金,现就职于上海开放大学

     宋  垚  2018级本科生,2023年科研助理(跨专业指导),获李政道莙政学者称号,现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蒋松言  2021级硕士研究生(比较教育学),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现就职于苏州大学

     钱永慧  2021级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获202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现就职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朱蓥彬  2021级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获2022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现在浙江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

     王瑞璇  2020级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现就职于深圳南山红树湾幼儿园

     近年指导本科生导师制情况:

     2022级本科生:乔晓利(明日之师联合会会长,推免保送)、符甜甜(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

     2020级本科生:高玉彤(推免保送,硕士在读)、李亦非(推免保送,硕士在读、胡梦婷(就职于中小学校)

     2018级本科生:陈昊璇(推免保送,硕士在读)、何雨璇(推免保送,硕士在读)、王曹仡超(推免保送,硕士在读)、余红(推免保送,硕士在读)、宋垚(李政道筠政学者,硕士毕业)

     2017级本科生:蒋松言(目前就职于苏州大学)

     2016级本科生:许心悦(推免保送,目前就职于中小学校)、吴嘉琳(博士在读)

代表性成果有:

研究领域#1: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1]杨帆,何雨璇,夏之晨.反思会持续改善教师的课堂行为吗?——基于对不同教学理念教师的追踪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杨帆.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

[3]杨帆,许庆豫.“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教学理念辨析——基于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2):78-86.

[4]杨帆,许庆豫.教师对学校环境的感知与专业发展[J].教育学报,2017,13(01):82-92.

[5]杨帆,夏之晨,许庆豫.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质量的学生评价及影响因素[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06):60-66.

[6]Yang,F.,Xu, Q.(2019)Teachers’ Profession in Mainland China,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ncyclopedia of Teacher Education. doi:10.1007/978-981-13-1179-6.

[7]朱永新,杨帆.“新教育实验”的教师成长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师, 2020(03):5-9.

[8]夏之晨,杨帆,许庆豫.校长教学领导力与作用机制分析——校长教学领导力与提升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01):112-120.(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9]杨帆,陈昊璇,朱永新.人工智能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定位、现实制约与制度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24(04):58-68.

[10]Xia, Z.,Yu, H.,& Yang, F.(2022). Benevolent Leadership and Team Creative Performance: Creative Self-Efficacy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doi:10.3389/fpsyg.2021.745991.

[11] Xia, Z.,Yang, F.(2020). Ethical leadership and knowledge sharing: the impacts of prosocial motivation and two facets of conscientiousnes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doi:10.3389/fpsyg.2020.581236.

[12] Xia, Z.,Yang, F., & Xu, Q. (2019). Authoritarian–benevolent leadership and its effect on graduate student creativity: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doi:10.1002/jocb.431.


研究领域#2: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

[1]Yang, F.,Xia, Z. (2023).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academic self-concrpt among left-behaind children in China: the role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classroom composition.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doi:10.1016/j.childyouth.2023.107294.

[2]Yang, F., Qian, Y., & Xia, Z.(2023). Cognitive ability and locus of control: the effect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urrent Psychologydoi:10.1007/s12144-023-04572-7.

[3]夏之晨,杨帆.新教育实验行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23(2):15-22.

[4]王鹏飞,钱永慧,杨帆.新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理想及其行动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23(2):8-14.

[5]杨帆,张秀慧.家庭藏书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出版, 2022(08):22-25.

[6]杨帆.家庭环境是怎样影响小学生学习表现的——基于对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行动效果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 39(03):71-83.

[7]杨帆,俞冰,朱永新,许庆豫.校园欺凌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效应:来自新教育实验的证据[J].课程·教材·教法, 2017, 37(05):113-120.

[8]Xia, Z.,Yang, F., Praschan, K., & Xu, Q. (2019). The formation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mathematics self-concept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mainland China. Current Psychology. doi:10.1007/s12144-019-00495-4.

[9]卢玮,俞冰,杨帆,许庆豫.关注学生成长:新教育实验学校实践效果的基本评估——基于新教育实验学校与非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比较[J].基础教育, 2018, 15(04):58-66.

[10]杨帆,许庆豫,夏之晨.医学专业学生尽职行为的影响因素[J].教育评论, 2014(03):72-74.

[11]Yang, F., He, Y., & Xia, Z. (2022).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o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oderating roles of autonomous ori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strategy[J]. Current Psychology. doi:10.1007/s12144-022-03106-x.

[12]Yang, F., Song, Y., Yang, Y., Wang, R., & Xia, Z.(2022). The influence of study abroad experience on the destination loyal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ediating effects of emotional solidarity and destination image.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doi:10.1177/13567667221127391.

[13] 张旻蕊,杨帆.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实践经验、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人民教育,2024(06):38-41.

[14]朱永新,杨帆.全面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 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24(08):12-16.

[15]管童,杨帆,朱永新.我国青少年阅读能力培养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25(03):75-81.



研究领域#3: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创新

[1]朱永新,杨帆.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机遇、挑战以及未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7):1-14.

[2]朱永新,杨帆.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逻辑、应用场景与治理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 2023(1):1-7+24.

[3]杨帆,朱蓥彬,夏之晨.生态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网络学习环境特征与影响研究——兼析优质网络学习环境的创设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1):106-114.

[4]李利,顾卫星,叶建敏,杨帆.混合学习中大学生教学情境感知对深度学习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9(09):121-127.

[5]俞冰,杨帆,许庆豫.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统整的误区与矫正——基于教师视角的质性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18, 47(10):64-76.

[6]朱永新,杨帆.重新定义教育:未来学习中心的形态构建与实践畅想——朱永新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8(04):83-91.


研究领域#4:高校学生社团与社会化教育

[1]杨帆,李朝阳,许庆豫.高校学生社团的学生评价与影响因素[J].教育研究, 2015, 36(12):43-51.

[2]杨帆,夏之晨,许庆豫.高校学生社团教育功能的优化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 2016, 37(12):71-79.

[3]杨帆,许庆豫.高校环境教育的一种路径:基于自尊与环境素质的关系[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5, 19(01):72-77.

[4]俞冰,杨帆,许庆豫.高校社会参与:提升高校学生公民意识的一种基本路径与相关因素[J].教育研究, 2017, 38(02):80-89.

[5]俞冰,杨帆,许庆豫.高校学生公民身份教育效果的环境影响因素[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 38(03):118-124.

[6]杨帆.45.1%新生代农民工需要政府跟进社会保障[N]. 中国经济导报,20109.


研究领域#5: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人格特质研究

[1]杨帆,夏之晨,陈贝贝,吴继霞.中国人诚实谦虚人格的特点及其内隐外显关系[J].心理科学, 2015, 38(05):1162-1169.

[2]杨帆,夏之晨.国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的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 2014(05):5.

[3]杨帆,许庆豫.进化心理学发展的教育意义[J].教育评论, 2013(06):9-11.

[4]夏之晨,杨帆,范庭卫.内外向者幽默加工进程差异:ERP研究[J].心理科学, 2016, 39(03):651-658.

[5]夏之晨,杨帆,范庭卫.幽默对消极情绪的消减:情绪与认知的共同作用[J].心理研究, 2016, 9(01):46-52.

[6]夏之晨,杨帆.幽默的社会认知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 201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