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新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泽新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7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 (University of Bristol) 获得博士学位,2007至201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材料结构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5月被聘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张泽新主要受聘于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他还是苏州大学软凝聚态物理及交叉研究中心和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固定研究成员。张泽新2011年入选首批“江苏特聘教授”计划、2013年入选“江苏省创新创业团队”、2015年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张泽新是综合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软物质化学与物理”领域的编委(EBM)。
软物质材料(Soft Materials)
通过化学设计与合成,实现软物质材料的功能化与智能化; 通过先进的显微技术,研究胶体、聚合物、细胞和细菌等软物质体系的形成机制,揭示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研究方向
1. 化学与材料学:生物活性颗粒;智能胶体;抗菌、抗血栓、抗肿瘤材料;微纳马达。
2. 软物质物理:高分子物理;胶体玻璃与胶体晶体;活性胶体;生物物理。
3. 实验技术:摄像显微术与图像分析在化学、材料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研究方向:张泽新从事软物质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关注有机高分子和无机胶体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活性微纳粒子制备;热-光响应性智能材料;微纳马达制备、表征和功能评价;抗菌/抗血栓生物材料以及环保材料等。同时,张泽新还从事软物质物理和生物物理的研究,主要关注结晶、融化、玻璃化转变和细胞集体动力学等。
科研项目:张泽新研究团队已经承担完成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973项目和基金委重点项目各1项。目前主持科研项目3项,包括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江苏省高校重大项目1项。累积科研经费已达到800多万元。

张泽新教授团队现有副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实验技术人员共计15人。团队成员的教育背景包括化学、材料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欢迎具有上述背景的有志青年加入!

张泽新教授主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包括:英文《热学》、英文《纳米材料导论》、《材料制备与应用》、《软物质材料》 、《英文科学论文写作》,以及新生研讨课《影视中的化学》。
张泽新教授每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大学生科普竞赛等,并多次获奖。
基于上述教书育人工作,张泽新教授2014年获得校级全英文教学项目资助、2015年学院本科教学测评第1名、2016年获得江苏省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项目、2016年获得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张泽新在软物质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知名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大量引用,先后10余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近五年的代表性研究论文如下:

张泽新教授的软物质材料研究组主要从事化学、材料学、物理学和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研究组与美国、英国、香港和内地著名高校的软物质研究组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建立了定期的访问交流机制。
张泽新教授课题组每年招收化学、材料学和物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3-4名,通过免试、直博和统考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2名。课题组常年招收上述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博士后入站工作。
博士后待遇根据《苏州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课题组实行“基础年薪+科研绩效”的薪酬模式:学校的基础年薪为100万/3年(1等博后资助);科研绩效是根据科研产出而发放,多劳多得,上不封顶。 同时,本研究组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和“导师制”的方式,常年接受优秀理工农医专业本科生加入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
张泽新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泽新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7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 (University of Bristol) 获得博士学位,2007至201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材料结构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5月被聘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张泽新主要受聘于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他还是苏州大学软凝聚态物理及交叉研究中心和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固定研究成员。张泽新2011年入选首批“江苏特聘教授”计划、2013年入选“江苏省创新创业团队”、2015年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张泽新是综合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软物质化学与物理”领域的编委(EBM)。
软物质材料(Soft Materials)
通过化学设计与合成,实现软物质材料的功能化与智能化; 通过先进的显微技术,研究胶体、聚合物、细胞和细菌等软物质体系的形成机制,揭示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研究方向
1. 化学与材料学:生物活性颗粒;智能胶体;抗菌、抗血栓、抗肿瘤材料;微纳马达。
2. 软物质物理:高分子物理;胶体玻璃与胶体晶体;活性胶体;生物物理。
3. 实验技术:摄像显微术与图像分析在化学、材料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研究方向:张泽新从事软物质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关注有机高分子和无机胶体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活性微纳粒子制备;热-光响应性智能材料;微纳马达制备、表征和功能评价;抗菌/抗血栓生物材料以及环保材料等。同时,张泽新还从事软物质物理和生物物理的研究,主要关注结晶、融化、玻璃化转变和细胞集体动力学等。
科研项目:张泽新研究团队已经承担完成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973项目和基金委重点项目各1项。目前主持科研项目3项,包括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江苏省高校重大项目1项。累积科研经费已达到800多万元。

张泽新教授团队现有副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实验技术人员共计15人。团队成员的教育背景包括化学、材料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欢迎具有上述背景的有志青年加入!

张泽新教授主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包括:英文《热学》、英文《纳米材料导论》、《材料制备与应用》、《软物质材料》 、《英文科学论文写作》,以及新生研讨课《影视中的化学》。
张泽新教授每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大学生科普竞赛等,并多次获奖。
基于上述教书育人工作,张泽新教授2014年获得校级全英文教学项目资助、2015年学院本科教学测评第1名、2016年获得江苏省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项目、2016年获得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张泽新在软物质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知名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大量引用,先后10余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近五年的代表性研究论文如下:

张泽新教授的软物质材料研究组主要从事化学、材料学、物理学和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研究组与美国、英国、香港和内地著名高校的软物质研究组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建立了定期的访问交流机制。
张泽新教授课题组每年招收化学、材料学和物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3-4名,通过免试、直博和统考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2名。课题组常年招收上述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博士后入站工作。
博士后待遇根据《苏州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课题组实行“基础年薪+科研绩效”的薪酬模式:学校的基础年薪为100万/3年(1等博后资助);科研绩效是根据科研产出而发放,多劳多得,上不封顶。 同时,本研究组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和“导师制”的方式,常年接受优秀理工农医专业本科生加入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