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强,教授,博导,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985年12月生,江苏宜兴人。200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后保送至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于2010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浙江大学唯一获准提前毕业),硕士学位论文获得2010年度“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称号;2010年10月获日本文部科学省奖学金资助,赴日本京都大学(岩土工程)攻读博士,并于2013年9月获得博士学位。在日本期间,曾担任日本国立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以及日本奥村组土木兴业株式会社助理工程师。2013年10月进入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工作;2016年1月起,在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7月起,任苏州大学土木与环境调控工程系(道路与铁道工程方向)教授。
研究方向为岩土与地下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软土地(路)基处理、道路工程材料、海绵城市及地下水土污染修复等。现兼任中国交通岩土工程专委会、环境岩土工程专委会等委员及理事,并担任《Soils and Foundations》编委、《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Energies》编委及客座主编、《中国公路学报》青年编委等。同时,积极投身行业服务与政府实践,兼任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及吴中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近3年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检索论文40余篇;累计申请并获批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获批江苏省政府“双创博士”人才计划、入选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人才项目、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日本土木工程学会《土木学会志》专访青年科学家,荣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奖、江苏省高校科技研究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研究方向:智能岩土工程与可持续交通基础设施
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健康诊断:
融合深度学习、多源传感与无人机遥感技术,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软土地基及路面结构的安全风险智能评估与长期性能演化预测;研发基于边云协同的自动化监(检)测技术与装备。
环保型道路工程材料与固废资源化:
聚焦固废材料(如建筑垃圾、工业尾矿等)在道路工程中的再生利用,系统评价其路用性能与长期环境效应,研发新型可持续的道路工程材料。
“海绵城市”与环境岩土工程:
针对城市水文地质与地下水土污染问题,研究智能感知与修复技术,探索“海绵城市”建设中水-土-结构相互作用机理,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招生方向:
学硕:1-2名
专硕:1-2名
博士:1名
长期招聘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等方向的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税后年薪不低于20W。
招聘方向:
1、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
2、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
3、功能性复合材料。
招聘条件:
1、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2、博士毕业于国内外优秀团队的科研人员优先。
相关待遇:
1、基本工资:每年不低于20万元,按月发放;
2、奖补金:绩优者40万元,良好者20万元;
3、按照成果叠加发放科研津贴与绩效奖励;
4、期间所获得的资助及其奖励叠加发放;
5、提供有竞争力的安家费及租房补贴
联系方式:tangqiang@suda.edu.cn。
社会兼职:
2016年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交通岩土工程学会,专委会委员
2016年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学会,专委会委员
2019年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7年 《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SCI检索期刊),编委/客座主编
2019年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2020年 《Soils and Foundations》(SCI,岩土顶级期刊),编委
2021年 《Energies》(SCI检索期刊),编委/客座主编
2021年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董事
2022年 《中国公路学报》(EI顶刊),青年编委
招生方向:
学硕:1-2名
专硕:1-2名
博士:1名
长期招聘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等方向的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税后年薪不低于20W。
招聘方向:
1、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
2、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
3、功能性复合材料。
招聘条件:
1、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2、博士毕业于国内外优秀团队的科研人员优先。
相关待遇:
1、基本工资:每年不低于20万元,按月发放;
2、奖补金:绩优者40万元,良好者20万元;
3、按照成果叠加发放科研津贴与绩效奖励;
4、期间所获得的资助及其奖励叠加发放;
5、提供有竞争力的安家费及租房补贴
联系方式:tangqiang@suda.edu.cn。
唐强,教授,博导,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985年12月生,江苏宜兴人。200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后保送至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于2010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浙江大学唯一获准提前毕业),硕士学位论文获得2010年度“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称号;2010年10月获日本文部科学省奖学金资助,赴日本京都大学(岩土工程)攻读博士,并于2013年9月获得博士学位。在日本期间,曾担任日本国立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以及日本奥村组土木兴业株式会社助理工程师。2013年10月进入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工作;2016年1月起,在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7月起,任苏州大学土木与环境调控工程系(道路与铁道工程方向)教授。
研究方向为岩土与地下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软土地(路)基处理、道路工程材料、海绵城市及地下水土污染修复等。现兼任中国交通岩土工程专委会、环境岩土工程专委会等委员及理事,并担任《Soils and Foundations》编委、《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Energies》编委及客座主编、《中国公路学报》青年编委等。同时,积极投身行业服务与政府实践,兼任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及吴中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近3年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检索论文40余篇;累计申请并获批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获批江苏省政府“双创博士”人才计划、入选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人才项目、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日本土木工程学会《土木学会志》专访青年科学家,荣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奖、江苏省高校科技研究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研究方向:智能岩土工程与可持续交通基础设施
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健康诊断:
融合深度学习、多源传感与无人机遥感技术,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软土地基及路面结构的安全风险智能评估与长期性能演化预测;研发基于边云协同的自动化监(检)测技术与装备。
环保型道路工程材料与固废资源化:
聚焦固废材料(如建筑垃圾、工业尾矿等)在道路工程中的再生利用,系统评价其路用性能与长期环境效应,研发新型可持续的道路工程材料。
“海绵城市”与环境岩土工程:
针对城市水文地质与地下水土污染问题,研究智能感知与修复技术,探索“海绵城市”建设中水-土-结构相互作用机理,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招生方向:
学硕:1-2名
专硕:1-2名
博士:1名
长期招聘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等方向的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税后年薪不低于20W。
招聘方向:
1、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
2、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
3、功能性复合材料。
招聘条件:
1、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2、博士毕业于国内外优秀团队的科研人员优先。
相关待遇:
1、基本工资:每年不低于20万元,按月发放;
2、奖补金:绩优者40万元,良好者20万元;
3、按照成果叠加发放科研津贴与绩效奖励;
4、期间所获得的资助及其奖励叠加发放;
5、提供有竞争力的安家费及租房补贴
联系方式:tangqiang@suda.edu.cn。
社会兼职:
2016年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交通岩土工程学会,专委会委员
2016年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学会,专委会委员
2019年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7年 《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SCI检索期刊),编委/客座主编
2019年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2020年 《Soils and Foundations》(SCI,岩土顶级期刊),编委
2021年 《Energies》(SCI检索期刊),编委/客座主编
2021年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董事
2022年 《中国公路学报》(EI顶刊),青年编委
招生方向:
学硕:1-2名
专硕:1-2名
博士:1名
长期招聘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等方向的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税后年薪不低于20W。
招聘方向:
1、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
2、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
3、功能性复合材料。
招聘条件:
1、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2、博士毕业于国内外优秀团队的科研人员优先。
相关待遇:
1、基本工资:每年不低于20万元,按月发放;
2、奖补金:绩优者40万元,良好者20万元;
3、按照成果叠加发放科研津贴与绩效奖励;
4、期间所获得的资助及其奖励叠加发放;
5、提供有竞争力的安家费及租房补贴
联系方式:tangqiang@suda.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