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阳,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特聘教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获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国家级)、苏州市优秀人才贡献奖励。博士毕业于德国汉诺威大学(TU9),受欧盟玛丽居里基金会资助赴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世界百强理工名校)进行客座研究,获得欧盟“玛丽·居里行动计划”卓越奖,多个省部级奖项。发表SCI期刊论文100余篇,含中科院TOP期刊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热点论文3篇,高被引论文10余篇;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发明专利20余项。担任JCR一区SCI期刊MAMS副主编,多个JCR一区SCI期刊编委及客座主编,数十个SCI期刊特邀审稿人,评审人排名全球前1%。
她长期从事智能感知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十余项,参与了重大重点项目、重大仪器专项(千万级)等国内外项目二十余项。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传感器委员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图学学会等顶级学会高级会员,地铁评标专家。
研究领域:深度学习、智能感知、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大数据分析、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相关交叉领域。
招聘信息:课题组长期招聘海外优青、博士后等研究人员,简历发送徐老师x.y.xu@suda.edu.cn
一、招聘方向
1.基础设施的智能运维研究;
2.智能感知与检测相关研究;
3.人工智能相关的交叉研究。
二、招聘条件
1.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2.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3.博士毕业于国内外优秀团队的科研人员优先。
三、相关待遇
1.基本工资:每年不低于20万元,按月发放;
2.奖补金:绩优者40万元,良好者20万元;
3.按照成果叠加发放科研津贴与绩效奖励;
4.期间所获得的资助及其奖励叠加发放;
5.提供有竞争力的安家费及租房补贴。
IEEE Sensors Council、IEEE机器人和自动化学会会员;
多次担任国际会议分会场主席;
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等多个SCI期刊编委;
担任“2019年第三届中国高速铁路健康管理技术论坛”组委会成员和论文评审人;
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symmetry等SCI期刊专刊编委;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desy等国际学会会员;
无锡地铁评标专家;
担任IEEE Access,Remote Sensing,Measurement等三十多个SCI期刊特邀审稿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感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虚拟仿真等。
1、智能感知与检测:自动获取信息,并通过相关策略和算法,采用智能识别、全域建模、深度学习等方法,对被测结构进行检测、监控、诊断、预测的技术,是对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综合和应用。目前关注的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包括:基于图像的异常检测、结构几何状态监测与分析、鲁棒性三维重建、智能装备设计等等。
2、结合多传感器监测和有限元分析技术的交叉学科研究:对多维监测数据进行信息提取、数据融合和3D建模,结合有限元预测模型,实现海量数据与机制模型的信息共享、交互、参数融合、模型修正,有效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度和可靠度。目前主要关注数字孪生、损伤识别、有限元模型修正以及神经网络技术等等。
1、智能感知:自动获取多源信息,通过优化策略和算法,采用智能识别、全域建模、深度学习等方法进行检测、监控、诊断、预测,融合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目前关注的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包括:基于图像的异常检测、结构几何状态监测与分析、鲁棒性三维重建、智能装备设计等等。
2、融合多传感器监测和“数智”分析技术的交叉研究:对多源监测数据进行信息提取、数据融合和智能建模,实现海量数据与机制模型的信息共享、交互。主要有数字孪生、损伤识别、有限元、神经网络技术等等。
3、欢迎对智能感知、元宇宙、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虚拟仿真、有限元分析等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也欢迎对本方向有兴趣的同学来课题组交流探讨。
4、联系方式:X.Y.Xu@suda.edu.cn
1、智能感知:自动获取多源信息,通过优化策略和算法,采用智能识别、全域建模、深度学习等方法进行检测、监控、诊断、预测,融合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目前关注的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包括:基于图像的异常检测、结构几何状态监测与分析、鲁棒性三维重建、智能装备设计等等。
2、融合多传感器监测和“数智”分析技术的交叉研究:对多源监测数据进行信息提取、数据融合和智能建模,实现海量数据与机制模型的信息共享、交互。主要有数字孪生、损伤识别、有限元、神经网络技术等等。
3、欢迎对智能感知、元宇宙、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虚拟仿真、有限元分析等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也欢迎对本方向有兴趣的同学来课题组交流探讨。
4、联系方式:X.Y.Xu@suda.edu.cn
徐向阳,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特聘教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获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国家级)、苏州市优秀人才贡献奖励。博士毕业于德国汉诺威大学(TU9),受欧盟玛丽居里基金会资助赴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世界百强理工名校)进行客座研究,获得欧盟“玛丽·居里行动计划”卓越奖,多个省部级奖项。发表SCI期刊论文100余篇,含中科院TOP期刊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热点论文3篇,高被引论文10余篇;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发明专利20余项。担任JCR一区SCI期刊MAMS副主编,多个JCR一区SCI期刊编委及客座主编,数十个SCI期刊特邀审稿人,评审人排名全球前1%。
她长期从事智能感知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十余项,参与了重大重点项目、重大仪器专项(千万级)等国内外项目二十余项。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传感器委员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图学学会等顶级学会高级会员,地铁评标专家。
研究领域:深度学习、智能感知、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大数据分析、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相关交叉领域。
招聘信息:课题组长期招聘海外优青、博士后等研究人员,简历发送徐老师x.y.xu@suda.edu.cn
一、招聘方向
1.基础设施的智能运维研究;
2.智能感知与检测相关研究;
3.人工智能相关的交叉研究。
二、招聘条件
1.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2.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3.博士毕业于国内外优秀团队的科研人员优先。
三、相关待遇
1.基本工资:每年不低于20万元,按月发放;
2.奖补金:绩优者40万元,良好者20万元;
3.按照成果叠加发放科研津贴与绩效奖励;
4.期间所获得的资助及其奖励叠加发放;
5.提供有竞争力的安家费及租房补贴。
IEEE Sensors Council、IEEE机器人和自动化学会会员;
多次担任国际会议分会场主席;
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等多个SCI期刊编委;
担任“2019年第三届中国高速铁路健康管理技术论坛”组委会成员和论文评审人;
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symmetry等SCI期刊专刊编委;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desy等国际学会会员;
无锡地铁评标专家;
担任IEEE Access,Remote Sensing,Measurement等三十多个SCI期刊特邀审稿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感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虚拟仿真等。
1、智能感知与检测:自动获取信息,并通过相关策略和算法,采用智能识别、全域建模、深度学习等方法,对被测结构进行检测、监控、诊断、预测的技术,是对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综合和应用。目前关注的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包括:基于图像的异常检测、结构几何状态监测与分析、鲁棒性三维重建、智能装备设计等等。
2、结合多传感器监测和有限元分析技术的交叉学科研究:对多维监测数据进行信息提取、数据融合和3D建模,结合有限元预测模型,实现海量数据与机制模型的信息共享、交互、参数融合、模型修正,有效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度和可靠度。目前主要关注数字孪生、损伤识别、有限元模型修正以及神经网络技术等等。
1、智能感知:自动获取多源信息,通过优化策略和算法,采用智能识别、全域建模、深度学习等方法进行检测、监控、诊断、预测,融合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目前关注的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包括:基于图像的异常检测、结构几何状态监测与分析、鲁棒性三维重建、智能装备设计等等。
2、融合多传感器监测和“数智”分析技术的交叉研究:对多源监测数据进行信息提取、数据融合和智能建模,实现海量数据与机制模型的信息共享、交互。主要有数字孪生、损伤识别、有限元、神经网络技术等等。
3、欢迎对智能感知、元宇宙、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虚拟仿真、有限元分析等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也欢迎对本方向有兴趣的同学来课题组交流探讨。
4、联系方式:X.Y.Xu@suda.edu.cn
1、智能感知:自动获取多源信息,通过优化策略和算法,采用智能识别、全域建模、深度学习等方法进行检测、监控、诊断、预测,融合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目前关注的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包括:基于图像的异常检测、结构几何状态监测与分析、鲁棒性三维重建、智能装备设计等等。
2、融合多传感器监测和“数智”分析技术的交叉研究:对多源监测数据进行信息提取、数据融合和智能建模,实现海量数据与机制模型的信息共享、交互。主要有数字孪生、损伤识别、有限元、神经网络技术等等。
3、欢迎对智能感知、元宇宙、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虚拟仿真、有限元分析等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也欢迎对本方向有兴趣的同学来课题组交流探讨。
4、联系方式:X.Y.Xu@sud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