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彦琴,200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职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导。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正念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访问学者。出版专著2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为《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等权威文摘转载。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及现代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构建”,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中国心性心理学体系建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得江苏省哲社科研成果一等奖,苏州市哲社成果二等奖两项。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佛教心理学、儒家正念训练
1、《内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独特研究方法》,《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2期。第一作者
2、《内证:对西方心理学思辨与实证研究方法的双重超越》,《光明日报》(学术版)2012年7月31日。独著
3、《悯与佛教慈悲观的自我构念差异》,《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9期。第一作者
4、《正念机制的核心:注意还是态度?》,《心理科学》2013年4期。(第一作者)
5、《佛教禅定: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典型代表》,《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5期全文全文摘录,独著
6、《佛教五蕴:一种信息加工模型》,《心理科学》2018年第5期。第一作者
7、《精神信仰的心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3期。《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18年12期全文转载,第一作者
8、《慈悲喜舍:慈心禅与心身健康》,《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3 期,2018年5月,独著
9、《舍受:一种被忽视的佛教情绪理论》,《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7卷第2期,2019年6月,第一作者
10、《禅修研究的误区及心理机制纠偏,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3期全文转载,独著。
11、《中国心性心理学的确立与体系构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5期全文转载。独著
12、《儒家正念:中国特色的心性训练体系》,《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3期。独著
13、Peng, Y., & Zhang, Z. (2022). Theory and Meditation of Confucian Mindfulness: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Vigilance in Solitude in Chinese Confucianism.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Accepted: 23 August 2022 Published online: 09 September 2022。SSCI四区,二类核刊。第一作者。
14、Zhang, Z., Peng, Y., & Chen, T. (2022). Om chanting modulates the processing of negative stimuli: 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943243. doi: 10.3389/fpsyg.2022.943243,SSCI三区。共同一作
彭彦琴,200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职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导。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正念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访问学者。出版专著2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为《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等权威文摘转载。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及现代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构建”,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中国心性心理学体系建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得江苏省哲社科研成果一等奖,苏州市哲社成果二等奖两项。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佛教心理学、儒家正念训练
1、《内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独特研究方法》,《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2期。第一作者
2、《内证:对西方心理学思辨与实证研究方法的双重超越》,《光明日报》(学术版)2012年7月31日。独著
3、《悯与佛教慈悲观的自我构念差异》,《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9期。第一作者
4、《正念机制的核心:注意还是态度?》,《心理科学》2013年4期。(第一作者)
5、《佛教禅定: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典型代表》,《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5期全文全文摘录,独著
6、《佛教五蕴:一种信息加工模型》,《心理科学》2018年第5期。第一作者
7、《精神信仰的心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3期。《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18年12期全文转载,第一作者
8、《慈悲喜舍:慈心禅与心身健康》,《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3 期,2018年5月,独著
9、《舍受:一种被忽视的佛教情绪理论》,《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7卷第2期,2019年6月,第一作者
10、《禅修研究的误区及心理机制纠偏,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3期全文转载,独著。
11、《中国心性心理学的确立与体系构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5期全文转载。独著
12、《儒家正念:中国特色的心性训练体系》,《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3期。独著
13、Peng, Y., & Zhang, Z. (2022). Theory and Meditation of Confucian Mindfulness: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Vigilance in Solitude in Chinese Confucianism.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Accepted: 23 August 2022 Published online: 09 September 2022。SSCI四区,二类核刊。第一作者。
14、Zhang, Z., Peng, Y., & Chen, T. (2022). Om chanting modulates the processing of negative stimuli: 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943243. doi: 10.3389/fpsyg.2022.943243,SSCI三区。共同一作